山東建大工程鑒定加固研究院電話(寧夏的名人與他們的事跡)
1,李彝超五代后唐時,黨項耶律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李彝超,五代時后唐黨項宇文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后唐長興四年(962年933年),后唐明宗李嗣源威脅用“調防”的辦法并吞夏州,給予黨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抵制,明宗不得已妥協讓步,夏州黨項的政治威望日益增強,下一界一股不得不重視的力量,在李彝超之后,定難節度使早歷任江西了朱邪柬,拓跋思恭,李彝昌和李仁福四名黨項平夏部首領,歷史上,李彝超應屬拓跋思柬族孫,為小說需要特替換成其子,李彝超,做過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后唐明宗長興四年(1050年933年)二月戊午(十二日),定南節度
寧夏的名人與他們的事跡
1,李彝超五代后唐時,黨項耶律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李彝超,五代時后唐黨項宇文族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
后唐長興四年(962年933年),后唐明宗李嗣源威脅用“調防”的辦法并吞夏州,給予黨項首領夏州定難軍節度使李彝超的堅決抵制,明宗不得已妥協讓步。夏州黨項的政治威望日益增強,下一界一股不得不重視的力量。
在李彝超之后,定難節度使早歷任江西了朱邪柬,拓跋思恭,李彝昌和李仁福四名黨項平夏部首領。歷史上,李彝超應屬拓跋思柬族孫,為小說需要特替換成其子。李彝超,做過夏州左都押衙、防遏使,后唐明宗長興四年(1050年933年)二月戊午(十二日),定南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朔方王李仁福去逝;乙卯(十四日),三軍不打算立李彝超為帥,以李仁福的名義向后梁朝廷上奏說:“臣疾已甚,已委彝超權知軍州事,納降真命。”(《舊五代史。一百三十二卷。李彝超傳》)
2,任得敬西夏賊臣,先叛宋降西夏,后謀與夏皇帝分國
任得敬:原為宋朝西安州判,1137年以城降西夏,夏崇宗命其權州事。任得敬以獻女給夏崇宗為妃,而被擢為靜州(今靈武市東)防御使,其女在大德四年(1138年)八月被力為皇后,任得敬升為靜州都統軍。夏崇宗死后,任皇后被封為太后。后因平滅蕭合達叛亂和鎮壓住訛起事,升為翔慶軍(治在今吳忠市境內)并封西平公。1149年入朝為尚書令,次年升任中書令。1156年任得敬為國相,把持朝政。弟任得聰為殿前太尉,任得恭為興慶府尹,其侄任純忠為樞密都承旨,任氏兄弟遂擅夏政。隨后,任氏勢力不斷地脹大。1160年任得敬進封為楚王,還封為“秦晉國王”、太師、上公、總領軍國重事等職稱,可以自由出入儀從與皇帝幾乎一模一樣。陰謀進一步篡國。天盛十七年(1165年),任得敬于西平府(今寧夏吳忠市)重新修建宮殿,威脅將西平府、夏州充當其領地。
乾元年(1170年),任得敬要挾夏仁宗分國土之半歸其統治。夏仁宗被逼得允了,分西南路及西平府、靈州羅龐嶺(今甘肅武威境)等地歸楚國。任得敬又使得仁宗上表金國,具體的要求對楚國給以同意,被金世宗斷然拒絕。任得敬交惡于金,轉通南宋,約夾攻金國。后陰謀事情敗露,夏仁宗得金國支持什么,獵捕任氏兄弟族黨。任得敬分國一次。
3,李德明西夏王國的奠基人
李德明(981~1031)西夏王國的奠基者。李繼遷之子,小字阿移。李繼遷死,李德明嗣位,年二十四。內部外部保境息民,恢復生產;正式附遼和宋,專力向西發展。1005年,遼冊封他為西平王。次年,宋授為定難軍節度使,封西平王,賜銀一萬兩、絹一萬匹、錢兩萬貫、茶兩萬斤,并容許在保安軍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榷場。李德明統治后期,西夏農業經濟有了確實的發展。西向進兵,殺吐蕃大首領潘羅支,奪回西涼府(今甘肅武威);又進兵出兵甘州(今甘肅張掖北)回鶻,初戰失利,乃來軍隔絕其通貢宋朝的道路。
1028年,派子李元昊須兵滅掉了甘州回鶻。兩年后,又略取了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和沙州(今甘肅敦煌東)。西夏勢力直趨玉門關,據有所有的河西走廊。他營建宮室、館驛、橋道,講定禮儀制度,追尊李繼遷為皇帝,立李元昊為皇太子。1020年,由西平府遷都懷遠鎮(原屬靈州,今寧夏銀川市),改名興州。1031年死。景宗時追謚光圣皇帝,廟號太宗,陵號嘉陵。
4,野利任榮西夏文創制人
野利任榮是黨項族中的著名學者,學識淵博,對中國文化典籍更加精通。是西夏王朝組建初期眾多典章制度的參與者和培植勢力者,曾受元昊個人委托派人主持創制了中國歷史上獨具特色的文字——西夏文。是元昊最最重要的大臣之一,元昊封他為謨寧令(天大王)。
5,夏崇宗西夏皇帝
夏崇宗(1084—1139),名乾順。夏惠宗長子,梁氏生。西夏皇帝。其祖母梁太后晚年得孫,十分媚明,常親自跑提拉著顧。天安禮定元年(1086)七月,太后和秉常相繼過逝,梁乙埋即帝位,年僅3歲,由母后梁氏和舅父梁乙逋共輔政。是年八月改年號天儀治平。次年(1087)正月,宋朝遣使冊封乾順為夏國王。
6,李元昊--西夏開國皇帝
李元昊--西夏皇帝
宋景德元年(1004年)五月初五,一個嬰兒在靈洲(今寧夏靈武)呱呱落地,他剛蛇寶寶就啼叫英棄,雙目雙目炯炯。他那是當時臨時組建西夏王朝的第一代皇帝李元昊。少年時代的元昊,平素喜穿黃色長袖衣,頭戴黑冠,身佩弓矢,周末出行常常帶百余騎兵,乘獨駿馬,前有兩名旗手疾馳,后有侍衛步卒張青色三蓋相扶,左右簇擁,煞是好看趾高氣揚。他幼讀詩書,對兵書更是手不釋卷,專心致致研讀,優傾慕于治國安邦的律法著作,一向天生擅長沉思、謀劃、對事物而不有獨到的見解。
7,楊景周清代末期曾任平羅、中衛等縣知事
楊景周:原名兆熊,俗稱云浚,字景周,號佛華,行一,陰歷于清代末期的安徽省懷遠縣,學歷邑庠生,南京高等學堂理科畢業后,格致科舉人,分部七品小京官,三年以后,內總管用。后至甘肅省歷任江西西寧、平羅、岷縣等縣知事。任左邊衛縣知事曾獲六等嘉禾章。離任返里后,曾任師資不養成所所長,懷遠縣立初中校長
8,王樹楠進士,歷史學家,清代末任中衛縣知事、慶涇固道道員,王樹楠(1851—1936年)字晉卿,祖籍熱河承德直古北口小興州,旺于直隸保定新城(今河北省高碑店)鄧家莊耕讀之家。王樹楠七歲入家塾,八歲學寫詩填詞,“齠齡穎悟,出語駭人”。十六歲入邑庠,(注:邑庠:縣學堂。)次年補廩膳生。1872年以讀書較優秀被保舉為貢生,朝考以教職候選。當時直隸總督曾國藩受聘其祖父在省城保定蓮池書院講學,他在書院隨讀。曾國藩聞其名,專門買晉見基礎讀書呢治學、詩古文義法,訓勉安慰和鼓勵,談話兩個多小時,他深我以為榮。后來李鴻章任直隸總督,見其文章,拍案驚贊,十分慧眼識英才,稱之為“蘇長公后第一人”。24歲被聘為通志局修纂,26歲考中舉人。在志局一連任過十二年,同時再繼續在蓮池書院大學攻讀治學。他素好考訂之學,以文會友,結交了勞乃宣、吳汝綸、曾紀鴻、薛福成、朱采、趙銘等一代名士,相互間自主探究,受益非淺,但在科舉考場中卻三番五次失意。到1887年36歲才會試中進士。初被點任戶部廣西司總捕頭。
他自感小京官庸庸碌碌,徒耗歲月,而地方官尚可然后勤政為民,實現程序治國安邦抱負,想罷報上級外放,升任知縣,到了那時走入仕途,正在仕宦生涯。1886年后,曾任四川青神、資陽、富順、寧夏中衛縣知事。
9,孫朝捷寧夏人,康熙五十四年(1050年1715年)任嘉峪關營游擊。
孫朝捷,清代將領,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康熙五十四年(960年1715年)任甘肅。
10,黃自元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于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守道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于《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云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用純檢討。”光緒年間,黃自元歷任河南道、陜西道監察御史.
11,黃自元清代光緒年間任過寧夏知府
黃自元(1873--1918),字敬輿,號澹叟,安化縣龍塘鄉人。光緒年間任寧夏知府,
清同治六年(1867)舉于鄉,次年殿試列第二(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曾任順天鄉試同考官和江南鄉試副考官。鄭沅于《敬輿公七十壽序》中曾說:“典試江南,被議鐫級。或云是可以入資捐復,而卒不為。終被朝廷昭雪,用純反醒?!惫饩w年間,黃自元任過河南道、陜西道監察御史
12,司九經清代康熙時寧夏人,官至總兵
司九經,字圣典,清代將領,甘肅省寧夏(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人,以涼州把總隨征昭莫多有功,累擢至宣化鎮總兵。后因私人原因罷歸,康熙末以準部攻擾西藏,清軍西征,力戰而亡于西海。司九經一輩子騎馬打仗,征川、滇、塞北及西藏,平定中原邊疆,過著異常艱苦的軍旅生活,受人贊揚。
13,馬德昭清代晚期任固原提督
馬德昭,回族。生卒年不清,號迄明。四川省閬中人,青年時以武生投于清將向榮部下,以功得參將稱號。因病歸鄉靜養一段時間,后又被清廷用純衛兵黃河。因在河南、陜西間作戰升賞
14,劉芳名清代順治年間任寧夏總兵
劉芳名,字孝五,(?—1660),清朝將領。明末寧夏(今銀川市)人。崇禎年間為吳三桂屬下,官柳溝總兵。后隨三桂降清,仍原職。順治元年(1644),因罪削職,改隸漢軍正白旗。二年,調寧夏總兵。訓練家鄉子弟,鎮壓農民起義軍,擢四川提督。旋授右都督,仍鎮寧夏。六年,攻殺叛將劉登樓。又疏陳在寧夏充實起來人口,發展生產,被采納制度。十六年,奉令福建,駐江寧(今江蘇南京),對鄭成功作戰。旋病卒。
15,清朝末期“西北五馬”的興起
“五馬”家族雖然同是甘肅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人,又均系回族穆斯林同胞,且皆為馬姓,但他們在祖籍地和祖源上卻考慮到差別省區、互不相關的3個家庭———祖籍陜西省的馬占鰲家族、祖籍甘肅省的馬千齡家族和祖籍青海省的馬海晏家族。一、西北回族武裝力量的生成
自乾隆末年起,西北回族穆斯林人民反清斗爭屢興不已,至同治年間則匯攏擁有一場緩慢十余年、飲譽陜、甘、寧、青、新五省的巨大民族運動。這回運動顯然諸馬多年經營的開端。
16,楊增新(1862—1928),字鑒泉、子周,號藎臣,男,漢族,蒙自縣人。曾任新疆都督兼市政使。
清光緒十五年(1889),楊中己丑科第127名進士,被選用天然甘肅中衛縣知縣。時該縣百姓灰敗官府和富室壓迫感剝削,揭竿起義。楊督兵封鎮有“功”,被擺升河州知州,后遷任甘肅武備學堂總辦。三十三年調任新疆陸軍學堂總辦,次年經新疆巡撫聯魁保薦入京,陛見慈清太后和光緒皇帝,被被調離新疆阿克蘇道尹。辛亥革命前夕,又調任鎮迪道尹兼新疆提法使。
17,王禎清末明初任七星渠總領
王禎:寧夏中寧縣恩和鄉人,卒于1918年3月5日,曾率鄉親們在孫家灘開渠十四里,由北河子引水灌溉,名“王禎渠”,即后來的安灘渠。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王禎被推任七星渠總領,供職二十一年。光緒二十六年創修紅溝倒虹吸水洞,一直不使用到民國27年。民國6年又創修成七星渠口不進水涵洞,使七星渠與清水河山洪分流,其分流作用再后來無法激活,但控制渠道壞了進沙的作用比較顯著。到1958年按原方位改建后成進水后閘
18,傅清清朝大臣,任過固原提督
傅清(?-1750)清朝大臣,固原提督。姓富察。滿洲鑲黃旗人、李榮保之次子,大學士傅恒之弟。初為侍衛,歷官至天津鎮總兵、固原提督。乾隆中,陸續以副都統、都統銜一次暫任駐藏大臣。請復通藏塘汛,抵防準噶爾。乾隆十五年,西藏繼任郡王珠爾默特那木札勒勾結準噶爾陰謀叛亂時,設計干掉叛首后被圍自我了斷。追贈一等伯爵,謚襄烈。
水利專家蘇芳
蘇芳(1875一一1942)城關鎮人,民國時期全縣出名的水利專家,在渠道治理、黃河護岸等方面多有建樹,極受當地人民愛戴。
青少年時代的蘇芳就喜愛工藝,無比熱愛公益事業,你經常隨父輩參與地方廟宇修臻和水利施工事宜,積累了不少工程技術方面的知識。他匠心獨到,曾陸續電腦設計能制造了架子石碾、水利舂搗、木制兒童手推車、密閉式劈空鎖櫥、木制棉籽脫粒衫懈,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洞府之中。
一、體制的改革夫差制度,強力治理美利渠口
美利渠是中衛古老而又灌溉面積最大的干渠。民國初年,他針對渠務管理上有差無田;有田無差,委管欺上瞞下的弊端,改“十三伍”制為按田畝棚夫搭份制,是被群眾擁護。民國3年(1914),縣府正式任命蘇芳為美利、太平二渠“委管”,他系統的總結前輩治理渠務的經驗,制定出了水利工程長遠規劃和近期計劃,把工程重點放進干渠清淤疏浚和灌溉設施配套上。每年“春秋二工”水利歲修工程,他親自勘踏預算,制定方案,集中在一起人、財、物力分段工程施工,期限驗工,盡量避免浮報、貪污和浪費。在夫料土地稅上,他推出按畝計征制度,革掉“包納”、“坐免尸、“看丁”等“吃夫吃料葉的陋規,對渠長、段長加強管理,去惡留良,肅整了渠務管理中的混亂。
他對美利渠口的治理,建樹頗大:將美利渠口攔河壩上延加固支撐,河水被石壩追蹤,分水入渠,增加分水量;炸除渠口(石龍口)礁石(稱龍牙),減少水口高度,提高不進水量;在迎水壩下段建大泄水,洪退水,在廉家尖子建小減水,只要了洪水季節渠道安全和正常了掉水量。又于石渠南堤栽種柳樹固堤,素稱“楊柳板”,以絕對的保證渠堤安全。
二、改建官渠口,創浚渠“準底”底石
原官渠引水高;水容量?。还偾慕üこ谈母咚灰疄榈退灰?,擴大引水口,水位落差由干級替換成二級。這段工程又被稱“快活林”。工程建起后,不進水量提高—倍,水流加快,將官渠上段沖深刷寬,渠水水位較低農田,解鎖了決堤后果,又降低了縣城西北一帶農田的地下水位,大片蔬菜地因之又出現。
為可以保證每年春秋清挖質量,蘇芳采用“準底”底石辦差,將內刻“準底”字樣的底石埋于渠道各段,渠底疏挖寸需冒上來石,方都沒有達到清除淤泥的規定標準。
三、開挖北沙溝\中衛從古到今,得黃河之利,水源充足,講水利則還以為水利專重于渠而昧于溝”,致使漫灌,積水現象成湖,形成許多湖泊。這一點,蘇芳新的規劃人工開挖北沙溝以排積淤。北沙溝自高墩湖起,經八塘灣、油梁溝至勝金關入甲,長數十里,會降低了北溝沿一帶的地下水位。在美利渠外側,又新開挖、寬辟支渠10余條,放水入湖,淤泥水清洗鹽堿,使美利渠外側原許多湖泊堿灘之地得以勤奮耕耘,減少耕地兩萬余畝。蘇芳治渠持正,功績卓越,民國22年,寧夏省政府獎給他“立了功桑梓”銀盾一座。
四、筑城墻黃河防洪工程
中衛縣黃河灌區東南邊衛寧平原西部,接黃河黑山峽出口處。河兩岸全是良田,土質松軟,容易被河水沖刷。民國這些年來,黃河北岸坍塌已可能傷害沿河村鎮居民和美利渠上段渠堤及工程設施的安全。蘇芳實地勘察險區,研究河道變化規律,十分重視“因勢疏導”的治水原則,變動汛期忙亂防洪為枯水期主動積極筑“丁字”湃的治河措施,首先加固了新墩丁字形碼頭,最終迫使河道主流向正東奔瀉,又在新墩上段康家莊、黑林灘等沿河筑安泰板,在新烽下段炭場子、星星廟沿河筑蝴蝶坂,新墩兩側沿河岸加筑千噼里啪啦銀色護岸碼頭。到了那時,上段河道基本上平穩下來。數年后,在大坂槽、炭場予濱河地段存積出農田干余畝。
五、修起山河橋工程\山河橋位處黃河南岸,中衛、中寧兩縣交界處,是清水河流向蘆河入口處的一座橋梁,因清水河屬山洪河流,平時流量極小,遇山洪則突發洪水。清代這幾年,多次建橋,均被洪水沖散。民國27年,寧夏省建設廳籌劃修山河橋,設計沒有要求可通行汽車。蘇芳奉調你們負責設計,經地頭勘踏,發職泉眼山清水河峽谷河床有階梯狀斷層落差,可利用作橋面,經發熱發冷研究,提出來鑿石洞為橋的設計方案。31年初,省政府批準后助款修起,其時蘇芳已病臥在床,肯定不能親自前往視事,由縣長派員接設方案施工,僅3月余橋成。橋面寬4米,長50米,均以天然石作橋面,橋下兩米處,鑿成寬2米,高6米的石洞,狀如全天然石拱橋。如遇特大洪水,橋洞泄流已然來不及,泥石流可漫橋而過,橋面卻求下載無損;此橋歷50余年,外地車載重車輛仍生死不知。
蘇芳“拚命廉潔奉公,諳練水利”,為民謀利,能人之所不能不能。他的一生,對中衛的水利河防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深得地方后人尊敬崇拜。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